文科一旦读研读博之后,至少在论文里,人话就越来越少了。不是不想说人话,而是那个语言体系告诉你:说人话就不达标,就不能毕业。所以,既然要毕业,只能从人话变成不说人话股票配资收益,变成外人看不懂的鬼话。
实际上,道理越清晰明白,语言往往更通俗。写的诗是这个道理,余华写的小说也是这个道理。如今,一些通报却走上了极端,向着不说人话的路越走越远。
先看看这起乘客砸窗事件。在通报中,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该说不说,全是屁话。又是综合研判,又是没达到紧急程度。在如此高温的天气里,在密闭的车厢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生命至上,还需要怎样研判?
我猜想,万一真的有乘客中暑死亡。再来一个通报的话,大概也是这样的吧:乘务人员对中暑乘客进行了全方面的救助与呵护,最终因个人身体原因抵挡不住酷暑而停止呼吸,我们对乘客的去世表示深深的歉意,将会进一步提升乘客服务水平,维护每个乘客的安全。
当乘客取下安全锤的时候,乘务人员依旧进行的是阻止,而不是乘务人员直接拿起安全锤,把窗户砸开。乘务人员其实是在等,在等一个命令。但这个命令的层级太多,一时间下达不下来。你看,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在生命以及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还在等一个命令。
但这事儿,在通报里却只字未提。结束处写的是,按照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在这个通篇的通报里,看到是什么,是铁路部门井然有序,是时刻都为乘客着想,至于当时的险情,却是胡搅蛮缠,一笔带过,以不是人话的说辞来覆盖起来,让人看上去都是乘客的错,怎么能砸窗户呢?
分明是一件卧轨的事件,被通报这个一说,更像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是在找铁路部门的麻烦一样,突然跳入股道,发生碰撞,至于人们想知道的结果,这个乘客去世了吗?只字不提。
或许,卧轨两个字本身就显得惊悚,想象着在这样的情况和背景下,再次提及卧轨俩字,实乃是一种雪上加霜。于是在通报中就开始了各种形式上的遮掩,目的就是淡化一切。
生命是唯一的。对待每个生命的态度决定着文明和底色。通报是以官方的形式传递事实真相。我们却只能在这样的通报里获得另外的解读,实乃是一种退步。
说点人话都不会了。将传递真相的功夫都用到了琢磨一个通报上,生怕出现了真相,以层层加码的审核机制,让真相变得越来越远。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没有人再相信通报了。
防止失联
浩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