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义灭亲”源于《左传·隐公四年》。在这部作品中股票配资收益,详细记载了主人公石碏为了国家大义而处决自己的儿子石厚的悲惨故事,但若仔细揣摩,其间似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意味。
《左传》的原文在许多事件上并未详细交代,可以说是道听途说。我们可以尝试对事件进行一些补充,使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有说服力。卫国的庄公对州吁宠爱有加,这让州吁的权力日渐膨胀。上卿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关系密切,但州吁并非合法继承人,因此石碏出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向庄公提出了警告。如果庄公打算立州吁为太子,他对此抱有放任态度,而如果没有这个打算,未来可能会给国家带来隐患。然而,卫庄公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次年,卫庄公去世,他的儿子桓公即位,为了清除异己,他将州吁流放,而石碏这个老政治家则选择辞去职务。
展开剩余70%从石碏的辞职行为来看,显示了他古老的政治智慧。这一行为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庄公听从了他的劝告,立州吁为太子,石厚依靠与州吁的关系也能让家族兴旺;若庄公不采纳建议,他也算尽到了一位臣子的责任。最终,他选择在新君上任之际辞职,以自己“自证清白”,表明与石厚的不同立场,尤其是他并非州吁的支持者,此举为未来清算石厚埋下了伏笔。
我们再来看州吁。在被流放的次年,他竟然悄悄回国,杀死了自己的兄长卫桓公,自立为王。这个转折在《左传》中显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这一行动复杂程度不容小觑。试想,弑君而自立,这无疑需要他的支持者们的协助,而这说明州吁在卫国拥有相当的人气,卫桓公的被害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左传》中提到,州吁继位后为了促进百姓和谐与稳定君位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这其实与百姓毫不相关,归根结底不过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声望,掩盖他不正当的得位。可惜,两场战争并未带来实质利益,使得州吁感到十分沮丧。于是,他向宠臣石厚求助,而石厚和州吁一样缺乏政治头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石厚无奈之下请教父亲石碏,见父子二人都不具备成为君臣的资质,石碏便给了他们一个极其拙劣的建议:去觐见周天子请求封赏,这样就可以合理合法。然而,顺便提到,建议他们去陈国,请求与周天子关系良好的陈侯引荐,这种方式成功机率看来相当高。
然而,就在这两个倒霉蛋出发不久,石碏便给陈侯发去了一封信,请求他协助捕捉并处决这两个弑君贼人。可惜的是,陈侯只敢抓而不敢杀。最终,卫国派遣右宰丑杀了州吁,石碏则派自己的家臣去处决石厚。这样的做法受到了历史学家的广泛认可,被称颂为纯臣。
看到此处,我忍不住心中震惊,卫国在州吁死后经历了怎样激烈的政治风波,又是谁将局势稳定下来?而那份杀州吁的命令又是出自谁之手?这些在《左传》中都没有确切记载,但后续的史书却给我们留下了些许线索。州吁去世后,石碏又从刑国迎来了公子晋,继承了卫国王位,这位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卫宣公。
经过这场“大义灭亲”的故事,我感慨不已,石碏的精明与残忍令我震撼,甚至怀疑整个事件背后的总导演可能正是他。毕竟这两位被杀者,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杀人灭口的牺牲品。
发布于:天津市浩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